論文的核心:發現與分析
* 經驗研究的發現及其分析是整個論文的核心
發現→分析
發現 | 分析 | |
1 | 只有資料,沒有分析。 | 沒做分析(剪貼簿?) |
2 | 引用資料,做許多相關圖表統計分析,卻沒說明。 | 只做量化統計分析表並沒說明 |
3 | 統計資料的相關分析用常識說明,這種研究做與不做沒太大差別。 | 不具理論的分析只供參考 |
4 | 文獻探討時,是驗證或否證 | 1. 引用的理論,修正/補足/重建。 2. 與過去的相關經驗研究做比較,差異在哪? |
紮根理論
壹。淵源
由社會學者 Barney Glaser 和Anselsm Strauss 於1976年所發展出來的研究方法 (Strauss & Corbin,1990)。針對當時美國社會學界所流行缺乏充裕經驗性資料的巨型理論,以及只有變數分析的經驗性研究所做的一種反擊。
貳。定義與特性
Ø 紮根理論是方法,非理論。
Ø 主要於建立理論,非驗證假設或理論
Ø 提供一套明確、有系統的程序與技術,分析由田野中所獲取的龐大原始資料,將之概念化,連繫匯集為紮根於現實世界的理論 (徐宗國,1997) 。
參。建立紮根理論的原則
一. 觀察和資料蒐集:
Ø 資料蒐集、分析和文獻探討是交互的進行,為非線性的流程。研究者提高理論觸覺的能力將有助於觀察與資料蒐集的過程中提升延展性和準確度。理論觸覺(theoretical sensitivity)指是研究者的一種個人特質,能夠察覺資料內涵意義精妙之處的能力。理論觸覺使研究者能夠發展具有深度、紮實且統合良好的理論。
二. 資料分析的技術:
1. 蒐集資料時應不斷提出問題,並仔細探索資料中所隱藏的細節。
2. 資料以主要的三種譯碼程序來做分析,並將資料概念化、範疇化。
3. 紮根理論是周而復始地進行,以發掘資料的新意義和理論線索。
譯碼的程序:
i. 開放性譯碼:„將資料分解並依各自概念賦予名稱(標籤),此為概念化。
„將相關概念聚合成一群,此為範疇。發展範疇的屬性與面向。
„概念與範疇的譯碼名稱來源:A.被研究者言談的語彙 B.由研究者直接命名C.參考其它文獻現有的名稱
Ø 開放性譯碼:用於開放性抽樣,隨研究狀況而做調整,較沒原則性,也可以是立意取向(即立意取樣,以抽樣者主觀意識選擇特定樣本) 。
[概念化的分析方式]
範疇 | 交通工具 | |||
概念 | 轎子 | 機車 | 巴士 | 高鐵 |
屬性 | 面向 | |||
速度 | 慢 | 快 | ||
續航力 | 暫時 | 持久 | ||
動力來源 | 人力 | 機械動力 |
ii. 主軸譯碼:藉由譯碼典範 (分析現象的條件、脈絡、行動/互動的策略和結果) ,交叉運用歸納及演繹的方式,將各範疇的關係串聯,使資料重新整合,發展出主要的範疇。
理論性飽和: 當我們的研究目的在於建立理論時,持續的蒐集資料直到每個範疇 (category)都達到飽和。(從田野收集再多的資料,再也無法從 既有理論及觀點有新的發現時,稱之為理論飽和。)„目的在於確保建立出的理論,有紮實的密度及高度的精確性。
Ø 主軸譯碼:用於理論性抽樣,主軸譯碼的階段,從中蒐集到面向層次較歧異與變化性的資料,以促成理論性飽和,再者因存有變異,可與其它範疇產生關聯性。
iii. 選擇性譯碼:
在發展好的主要範疇間,以「故事線」找出核心範疇。
將核心範疇與其它範疇連結在一起(包含面向層次),利用所有的資料來驗證範疇間的關係。
將概念化尚未發展完備的範疇補充完全。
Ø 選擇性譯碼: 用於區別性抽樣,有方向且明確的抽樣,以便驗證、補強未發展成熟的範疇或範疇間的關係。
三. 抽樣的原則和方法
² Strauss和Corbin提出紮根理論有開放性抽樣、理論性抽樣和區別性抽樣(林本炫, 2003) 。
肆。研究步驟
Ø 採取「理論性飽和」的概念和比較的方法,以達到提出命題、建立理論的目標。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1.gif)
u 三角檢定 (Triangulation):在研究中使用多種方法或資料的來源。
Ø „三角檢定的基本四種類型 (Denzin, 1978) :
1. 資料三角檢定:利用不同的資料來源。
2. 研究者三角檢定:使用不同的研究人員或評鑑人員。
3. 理論三角檢定:使用多種觀點詮釋。
4. 方法論三角檢定:使用多種研究方式。
伍。缺點
1. 研究過程相當費時。
2. 缺乏對問題的陳述,因此有很長一段時間處於模糊及不確定階段。
3. 資料收集常常不完整。
4. 資料收集耗費昂貴。
5. 研究方法技術較為艱深,需要有經驗的研究者才能建構較完整的理論。
陸。優點
1. 能以較具創意、立基現實資料的方式發展概念。
2. 研究策略的彈性使得被研究者有機會提供回饋,使研究能切合現實狀況與被研究者的需要。因此,理論的建立和問題的解決,有其實質價值。
3. 隨著電腦資料分析軟體的研發,增加未來紮根理論應用的便利性。
n 紮根理論與其它比較
1. 研究者在詮釋角色上的責任,不僅報導或描述研究主題的觀點,需具有理論分析。
2. 資料的蒐集分析及理論處於相互影響關係,研究是由研究現象領域開始,理論緩慢形成,非理論驗證。
3. 強調概念的豐富性。
4. 「不斷的比較」策略使得紮根理論更具效力及影響力
學術研究對田野的影響
Ø 任何研究都是一種建構與創造,學術研究儘可能不要對個人或社區造成傷害。
一、 研究者應具有研究倫理層次的思考
1. 對田野文化要敏感,在設計實驗或進行田野研究前,應多和經驗豐富的研究者討論。
2. 評估付出的代價與風險 > 研究的利益,應停止此研究。
3. 考量自身是否有處理風險和傷害的能力,如有質疑就不應進行。
4. 應盡力將風險和傷害降到最低。如果為了學術知識的突破,而預期造成的傷害又很大,最好利用自然發生的情境進行田野研究,或改採模擬或角色扮演的研究方法。
5. 選擇比較不易受傷害的樣本。
6. 受試者,事先應充分了解可能受傷的資訊。
7. 如預期可能造成傷害,事後應對受試者進行追蹤調查與必要治療。
二、 Sieber(1992)對田野研究者提出的建議:
1. 用淺顯又有趣的撰寫方式,提供相關知識給參與者並與其討論。
2. 幫忙解決參語者的困難,給予食物或醫療的援助,提供當地社會服務機構的名單。
3. 在研究過程中,讓當地參與者從中跟著學習觀察、紀錄與分析。
4. 提高其自尊,讓他們從參與中得到成就感。
5. 透過研究讓參與者反省,並深化他們與他人的關係。
6. 藉由研究引進資源、剖析當地問題進而提出政策建議、提高地方的士氣與聲譽等。
7. 機構為研究者添購的設備、訓練,和其他機構研究者建立合作關係,發展新研究法,撰寫高品質研究論文,增加學術研究的利益、提高研究機構的聲譽。
語言同時反映並形塑社會
Ø 語言同時反映與形塑社會(Maggio,1991)
中文 | 英文 |
殘障→無障礙 | Fireman → fire fighter |
l 避免使用具有種族、性別、年齡、能力歧視的用語,已是學術界的共識。
ü 常用的英文用詞規範
1.使用替代字 | People → mankind |
2.使用特定名詞,避免代名詞 | The researcher → he |
3.使用複數(避免第三人稱) | Students或people → his , her |
4.男女第一人稱的交替使用 | He/she , s/he |
ü 常用的中文用詞規範
女性→英雄 ,結婚→嫁娶,倡伎→娼妓,男→主外,婦→主內,…
Ø 寫作用詞需嚴謹,有些學生喜歡用誇大的名詞,可是用的不適當。
1. 特定意涵的名詞,不要按照自己的意思隨意使用。
EX:「霸權」、「環境決定論」、「感覺機構」、「同性戀霸權」,同性戀怎可能形成霸權?
2. 名詞的使用要前後統一。
3. 寫作要避免偏見。任何文字的使用,都已經預設了作者的觀點,沒有所謂客觀中立、如實的描述。年代用民國或西元,日治或日據;當我們說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就已傳達我們對當時發生事件的評斷。
案例:人間副刊版(姚人多 2003.04.02) | 分析 | |
發現語言問題 | 聯軍「挺」進巴格達,伊軍「頑強」「抵抗」 (CNN式的觀點) | 哪一個才是台灣媒體應採取的觀點? |
修正後 | 聯軍「入侵」巴格達,伊軍「誓死」「固守家園」 |
我被打敗了:有關寫作
1. 避免”西式中文”的語法表達詞句。
EX:很遺憾!這個問題無法被解決。(英文”被”是被動詞)
→很遺憾!這個問題無法得到解決。(中文”得到”是動詞)
2. 經常使用過多的贅字
EX:美玲去西餐廳吃晚餐,他沒有「做」預約「這個動作」。
→ 美玲去西餐廳吃晚餐,他沒有預約。
3. 句子太長,捨不得用句點。
4. 段落不宜太長,A4一頁大約三~四段左右。排版時,段落之間為無間距,或0.3行即可。
5. 不要用太口語化的文字,(如好糗、很跩)
6. 不要用太情緒化的字眼,(粗鄙、卑劣、失焦或突兀的分析)
7. 儘量不要使用各種符號(@*?#)放在類別或小標前,句子結尾也不要使用二個(!!)。加強語氣的符號或字眼(狂賀)不可出現太頻繁。
論文寫作風格
l Van Maanen(1998)提出三個主要的民族誌的寫作方式,寫實主義式、自白式、印象主義式。
寫作方式 | 作者在故事中 | 表達 | 形式風格 |
寫實主義式 | 1.關心的是所知,卻不知他如何知。 2.資料收集完畢,在寫作中消失 | 甲做了這件事 | 客觀、良好訓練 主要是”對象” |
自白式 | 1.關心的是研究者,常忽略所知為何。 2.企圖和讀者建立關係、認同 | 我看見甲做了這件事 | 自我、詳盡描述 主要是”方法” |
印象主義式 | 1. 不只作者自己或成果, 2. 同時討論文化與研究者之的方式 3. 企圖同時觀看主題和對象,來連結可能知與已知者 | 我看見甲做了這件事,還有其他的人也看見。 | 回搠式的次序描述,讓讀者置身情境,一起見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