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19日 星期六

「道」與「器」的結合

3月17日 中技圖書館12樓18:30~21:00
      為什麼儒家造字時,使用文字符號「物」來形容你所看見的東西之總稱?道家莊子很不以為然的提出「鵬」字才能代表。原因何在?
      黃漢青教授:儒家思想較貼近一般平民百姓的思想,牛在中國古時候是陸地上最大的動物,所以用比較謙卑的方法來造字,形容東西之總稱為「物」,因為儒家已知「物」不是陸地上最大的動物,所以已經預告「物」的真理。而莊子之所以認為「鵬」字才能代表,是當時比牛更大的動物是空中飛的「大鵬」,大鵬展翅可以遮天蔽日,所以莊子這麼認為。
       我的思考:儒家(平面)與道家(立體)的論證,都各有表述,以現代科學驗證檢視,用不同角度切入就會產生迴異。以文字符號學的符徵和符旨來解釋,「物」在儒家是已告知答案是否定的,牛是符徵而勿是符旨,如果以動物習性區別(我的觀察),在研究方法中以不同種類做分類時,用量性研究較為客觀,淺意的說明:牛(小組)的活動範圍小同類朋友少,大鵬(群聚)的視野寬又廣朋友也多,很明顯就有「差異」上的區別。在創作的理念也是一樣的道理,看見的「器」與看不見的「道」,創作者所要傳達的喻意是什麼?這也是「五感行銷」中訴求最終「體驗」,由Enduser
或欣賞者的回饋,得知創作的方向是否被接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